王士军是一位有20多年灭火战斗经历的老消防了,当面对响水“3·21”事故爆炸现场熊熊燃烧的三个储罐时,他显得格外镇定。不过,身后的20名战斗员就有些紧张了,他们毕竟还太年轻。但他对自己的队伍信心十足,放下电台拿起喇叭,“兄弟们,跟我冲上去!”面对着滚滚浓烟,他们义无反顾地逆火而行。
21日晚上,注定是难忘的一夜。就在几个小时前,常州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王士军还在队里值班,他被一段新闻惊出了冷汗,新闻视频中显示盐城市响水县一化工厂发生爆炸。事发地距离常州300余公里。根据以往的经验,他判断事态较为严重,可能需要增援。就在同时,电话响了,是上级领导的命令——“响水发生化工厂爆炸事故,火速支援!”
王士军立刻组织支队全勤指挥部,集结重型化工灭火编队和抢险救援编队,出动16辆消防救援车、70多名消防指战员。随着事态的升级,他又调动了两艘冲锋舟和8名水域救援队员,以防爆炸冲击波将人冲到水里。
“士军,你们的任务是打掉燃烧的三个储罐,为其他队伍赢得救援时间。”电台里传来了指挥部的指令。经过几个小时的奔袭,他们赶到了爆炸工业园区。就在几百米外,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场景是,三个巨大的罐体正在熊熊燃烧,两个苯罐,一个甲醇罐,均为1500立方米体量,罐顶早已被冲击波掀飞,三根巨型火柱炙烤着天空。
车辆再也无法前进一步,爆炸几乎摧毁了园区的主干道,破损建材堵塞了道路,危急关头来不及清理路面,消防员只能踏过钢筋铁管徒步进入园区。此刻的王士军神经高度紧张,他害怕队员们出意外,也担心他们冒进。因此下了死命令:“凡执行任务都要两人一组,切忌单独行动。”
断壁残垣、破败不堪,漆黑的夜空仿佛被烈火点燃,废墟被照亮,滚滚浓烟清晰可见。
高喷车开不进来,王士军只好带着队友们用手挑肩扛的方式将消防水带和水炮带到核心区。在距离起火罐体只有几十米的位置,他们停了下来,虽然穿着隔热服,但热浪仍透过衣服炙烤着消防员的皮肤。很多次,他们摘下面罩用水枪冲脸,可浓烈的刺鼻气味又使他们头晕目眩。
艰难时刻,战斗开始了。一队人用水枪攻击燃烧的1号火罐,为其降温,从外壁燃烧情况以及水枪攻击后的反应判断,化学物质还有半罐的量;另一队人用最快的速度架设水炮,只要水炮阵地架起来,就抢占了先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置,对1号苯罐的扑救初见成效,火焰虽有反复但终于显现出被遏制的势头。这么容易就可以抢占制胜的高地?老练的王士军处置过很多起化工厂火灾,没有一起是轻易取胜的。黑夜里,他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环顾四周,瞳孔倒映出的火光似乎可以洞察周遭的一切。冷静下来的他,很快发现了隐忧——现场冲击波使2号罐体撕裂移位,管道裂口不时有火飞溅出来,十米的防护堤也被爆炸撕开了两米多长的大口子,罐体一旦倒塌,流淌火就会袭击路面,那时王士军他们就有生命危险了。
怎么办?撤退?上级交付的任务就无法完成,势必延缓灭火战斗的进程;原地坚守,可2号罐还在喷火,飞溅火威胁着消防员的安全。不能退、不能守,只有进。丰富的经验给予了王士军勇气与智慧,他再次拿起喇叭高声喊道:“来两个大个儿,和我一起堵住2号罐破口,阻止飞溅火!”
战,死战!两个一米九的大个子来到了王士军身边,他们将防护堤被炸开的破口作为突击点,勇敢地站了上去,随后队友们递来了水泥粉沙袋,三人连番将沙袋抛投到罐体内。水泥有凝固属性,大量的水泥粉可以有效堵住管道的破口。十袋、二十袋、三十袋……经过不懈的努力,破口封死,喷溅火被彻底消灭。同时,他们还加固了防护堤。
2号苯罐的火被抑制住后,就剩最后一个甲醇罐了。此刻已到后半夜,队员们经过5个多小时的救援,体力几乎耗尽。而且普通的灭火剂对甲醇火是没有作用的,面对着眼前的“庞然大物”,队员们有些望“火”兴叹。
王士军并不悲观,他仍胸有成竹。此时水炮阵地早已搭建完成,他开始下达下一步指挥命令——上抗溶性泡沫灭火剂。原来,从常州过来时他带了110吨抗溶性泡沫灭火剂,这是专业处置甲醇火的利器。升起无人机,占领制高点,在“天眼”的指挥下,消防员与消防水炮适时调整方向,力争精准打火。
从21日晚上10时,到第二天早上5时许,经过7个多小时的灭火战斗,王士军和队友们控制住了三个火罐,平均两个多小时处置一个。“出现复燃不可怕,这就要看谁的力量更强了。”在救援一线时,他总是拿着喇叭站在最前面给队友们鼓劲。
“越是危险的时候,指挥员越要站在最前面,事关生命与责任,我不上谁上?”这是王士军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与千千万万消防指挥员一样,在他看来,干消防就是要敢于适当冒险,自己将永远和兄弟们一起逆行与冲锋。
转载自中国消防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